多年來對臺灣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出口,今年下半年來開始加速惡化,特別在近三月來出現了接連負增長。
12月8日,臺財政部門公布,11月份臺灣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23.3%,這是自網絡科技泡沫化后近七年來,臺灣地區出口衰退最嚴重的一次。
此前,10月份臺灣出口同比下降8.3%,9月份比降1.6%。7、8月份,臺灣外貿由順差轉為逆差。出口或將連續五季衰退
每年9月以后至圣誕節期間,向來是臺灣的出口旺季,但今年在全球金融風暴吹襲之下,臺灣主要出口地的消費需求下降,造成臺灣出口下滑。
大陸為臺灣的最大出口地和貿易順差來源,如今臺灣對大陸出口已由以前的兩位數增長變為兩位數下降,9月份對大陸出口額同比下降16%。
9月份臺灣出口首現6年多來負增長,主因是國際經濟低迷,對臺灣的電機電子產品、塑化原料和汽油柴油等需求大幅減少。
今年前三季臺灣貿易順差84.7億元美元,較上年同期減少89.7億美元,減幅高達51.4%。
臺“主計處”預估,臺灣出口可能從今年第三季度起,發生前所未見的連續五季衰退,比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時還嚴重。臺貨全球占有率下降
出口惡化,對臺灣經濟打擊最大。本世紀以來,臺灣經濟之所以有4%以上的年均增幅,最主要貢獻是出口,出口對臺灣經濟增幅的貢獻達到3/4,如果扣除凈出口,臺灣經濟年均增長僅1%左右。
過去8年來,臺灣出口額年均增加9%,特別是對大陸(含香港)的出口占到臺灣總出口的四成多。但同時,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占有率卻由11.2%降為去年的10.6%,今年前8月更降至9.5%。臺灣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也在下降,占全球出口比重從8年前的2.19%降至去年的1.78%。
對于臺灣經濟,出口好比多米諾骨牌的頭張牌,出口倒了,投資、消費牌便紛紛跟著倒下;整體經濟糟了,百姓收入便縮水,就業更嚴峻,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幅連鎖景象。
|